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小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受多重因素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呈现日益增多和低龄化等趋势。《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抑郁风险,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身心健康也是礼物!儿童节前夕,记者在贵州和重庆等地采访发现,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以及号召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已成为一些中小学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快乐成长的主要举措之一。
清晨,贵州省遵义市第十九中学校园内,初三年级的学生以班为单位在操场上跑步。该校心理教师罗艳说,组织和号召学生跑步的目的有二,一是帮助学生在体育中考中取得好成绩;二是帮助学生合理释放压力,以更佳的状态备战中考。贵州省兴仁市塘房小学是一所“因体而兴”的山村小学,目前有学生500多人,每逢课间或放学后,学生们会迅速抢占学校的运动场地,打篮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荡秋千……他们玩得不亦乐乎。
塘房小学的学生在进行篮球比赛
吴雄是这所学校的校长,他告诉记者,学校因地制宜修建了多处运动场,有的虽然不规范,但依旧深受学生喜爱,加上体育课,学生每天的运动时间达2.5小时。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学校每个月都会举办各种体育比赛,期末还会举办学期总决赛。
在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教师们自编自导的各种健身操以及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也深受学生喜欢。当地田家炳小学校长霍耀介绍,为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学校将大课间分为准备活动、广播体操或自编韵律操等。学生李鑫说,大课间活动时间长、项目足、乐趣多,已经成为他们最期待的时光。
田家炳小学的孩子们在参加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
贵州省榕江县古州镇第四小学是一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学校约2800名学生,几乎都是易地搬迁家庭的子女。为了让他们更快地适应校园生活,该校坚持“无体育、不教育”的理念,建校以来常态化举办篮球赛、足球赛等体育活动。今年4月初,作为一所建校不到3年的学校,该校在2023年榕江县第三届中小学生足球联赛中,将小学男子甲组冠军收入囊中,队员凯旋时全校师生列队欢迎的场景曾走红网络。
榕江县古州镇第四小学足球队凯旋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小徐(化名)就是个典型案例。他就读于贵州某中学,有段时间状态非常不好,情绪十分低落,“感觉进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为走出低谷,他开始尝试跑步,每天晚上围着操场跑5圈,坚持一段时间后,他不仅走出了情绪低谷,还变得更加自律,学习成绩和身体素质都提升了不少,在校运会上他还获得了不错的名次。

有心理学专家指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和个人心理素养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饮食习惯越健康、运动频率越高,抑郁水平越低。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陈绍武说,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培养坚韧意志、促进人际交往,有助于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吴雄也说,“运动是治愈心灵的良药”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学校,由于缺乏专业师资和运动场地,在组织和号召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方面还面临不少困难。
贵州省石阡县一所山村小学新完工的运动场
这需要相关部门主动作为,采取“走教”等措施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公益力量的支持,改善山区学校的运动环境,为这些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创造良好条件,为这些学校的学生健康成长送上一份别样的礼物。
责编:刘丹 编辑:王杜
来源:新华社